人力资源 > 员工管理 > 怎么样才能管理好8090后的员工

怎么样才能管理好8090后的员工

发布时间:2017-10-13编辑:晓玲

  引导语:HR们想知道如何管理好80、90后的员工,下面就是小编告诉你的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怎么样才能管理好80、90后的员工呢

  一个2.4亿人的部落,可以不理解他们,却不可以视而不见。可以不欣赏他们,却不可以回避。他们是“草莓族”、“我字当头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可以指责他们,但不能对他们视而不见!他们将是你明天的面包、工作、职位的买单者和签字者,是老板和管理者们命运的决定者!

  很多企业管理者抱怨:“真搞不懂80、90后的员工怎么回事?我们对他们已经够忍让的了!对他们好也不是,坏也不是!他们要求一箩筐,但做起事来却懒懒散散。到底要我们怎么做,他们才满意?”而80、90后员工则抱怨:“为什么领导就是不理解我,不信任我,我的能力比谁差啊?天天叫我干这干那,干完还不满意,这简直把我当活驴使吗?”

  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去规范、约束和改造他们,难!因此,我们一要,尊重他们,下班后他们干什么,没必要干涉:二要,建立企业经理人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而绝对不要用拔高的理念去约束他们。最近出现针对经理们管理80、90后的培训班。尽管培训内容并非那样有针对性,却吸引了为数不少管理者。

  对待员工的“三个转变”

  万科有高层曾感叹:“遇到80、90后,我十几年的管理经验要清零了!”有些企业管理者开始患上80、90后管理恐惧症。因此,为适应80、90后员工的个性化发展需要,企业CEO及管理层必须顺势转变管理理念和认知方向。否则,就会成为管理障碍。当越来越多伴着物质充裕和互联网成长起来的80、90后进入职场,面对这样一个与过去迥然不同的群体,作为管理者的“80前”们该如何行动呢?是继续固执己见,让这些小年轻们去适应自己,以捍卫得之不易的权威,还是敞开胸怀,忘记过去的一切,试着去理解一个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在新的(可能是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一、魅力提前、命令退后

  80、90后员工对粮票和自然灾害没什么概念,对动荡的认识仅停留于想象,他们闻不到芫荽散发的脉脉香气,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尾气,但他们有供自己任意驰骋的网络原野。他们既拥有巨大的消费能力和欲望,又具备如同美国西进运动中依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创业精神,接受比前辈们更为良好的教育。

  他们反感训斥、推卸责任、玩弄权谋的管理者,他们需要尊重、关怀和真诚。对80、90后员工要更多地采取激励、领导的管理方式,而不是传统的硬性管理,管理者也要努力成为一个具有号召力的领导者。因此,管理者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领导形象,强化领导方式的人性化与科学化,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魅力型的管理者。

  二、平等提前、等级退后

  他们宁愿失业,也不愿容忍自己的价值被忽略,80、90后员工有很强的自尊心,而且一碰就可能导致彼此关系僵化甚至离职。因此,管理者应树立起平等心态,改变高高在上的命令式。可以采用商量方式去解决问题和布置任务。如联想集团推行“称谓无总”,规定名字为三个字则叫后两个字,名字为两个字则直呼其名,否则就罚款50~100元。联想推行这种亲情文化,就是要打破上下级的等级味道,营造出彼此尊重、平等、宽松、包容、民主的企业文化氛围。这取决于企业老板在观念和行为上能不能真正作出改变。

  三、理解万岁、抛开成见

  80、90后既是未来的主流消费者,又是员工,理解他们,是通往未来的唯一道路。80、90后,由于是独生子女多,从小就受到家庭的呵护,生活在一个完全自由自在的天地。一旦走入职场,一切都必须以业绩来论,单位领导也往往不会从体贴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你的业绩。由于公司不能带给他们家庭所给他们的关注,这让80、90后们感到被忽视、不被尊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标准使80、90后们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最后觉得自我价值不能实现,从而造成了他们很实际的情感饥渴。

  管理者对80、90后员工已有很多成见。如:不能吃苦、眼高手低、合作性差等。而80、90后员工则埋怨:“为什么没遇到能懂我的上司?”面对80、90后员工,我们不要首先就把他们标签化。其实,80、90后员工希望得到尊重和肯定,获得价值认同感。管理者需要抛开成见与认知误区,用心去读懂80、90后员工的真正需求。

  相关文章:

  1.大学生成功创业经验分享

  2.全民创业经验

  3.没有经验如何创业

  4.创业经验谈:如何有效的管理时间

  5.积累创业经验的意义

  6.女人成功创业经验谈

  7.经验访谈

  8.没有创业经验但很想创业怎么办

  9.创业本身就是个坑

  10.大学生创业管理心得

  [知识拓展]

  为什么要做员工绩效管理

  这是将要实施或正在实施员工绩效管理的企业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但恰恰也是企业最容易忽视或模糊的问题。换句话说,在对员工绩效管理的认识和定位上,很多企业存在偏差。主要表现是:

  1.员工绩效管理就是为了惩罚或奖励。这是绩效管理实践中最典型的认识误区,由于相当多的企业把员工绩效考核结果直接与工资或奖金挂钩,所以导致企业一线员工甚至管理层把绩效考核的目的看成是为了罚和奖。笔者所在的公司自1999年起建立了一套针对员工日常工作绩效的月度考核体系。该体系的设计初衷是“以责定考,以考定绩,以绩定收”,也就是说不同岗位的关键绩效指标和具体考核标准,是依据职务说明书设定的,并以此考核作为员工日常工作绩效的评价依据和浮动收入依据。为此,公司在总经理的主导下,由人力资源部牵头,各部门配合,进行了大量的职务分析和考核标准制定工作。同时,进行了配套的工资结构改革,将员工原有的工资结构中增加一项考核浮动工资,该项收入的浮动比例就是员工的绩效日常绩效情况的直接体现。

  应该说这样的设计思路本没有错,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公司在考核定位和思路上宣传不足,执行管理层对考核的认识不到位,一些行使执考权的主管领导把考核当成了令箭,只要发现问题,就搬出考核标准扣分,扣完就完事,渐渐使员工形成了一种“考核就是为了扣钱”的心理认识,开始有了对考核工作的消极应付和抵触情绪。后来虽然在公司人力资源部的努力下,对考核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定位在员工内部进行了宣传,并对相关执考人员进行了重新培训,但明显多走了弯路,严重影响了绩效考核的推进力度和推进实效。

  笔者以为,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源是公司在建立绩效考核体系之初忽视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即没有统一公司上下对考核定位的认识,特别是没有把认识统一到“员工绩效考核是为了提升员工绩效而非奖罚工具”这个基本点上来。

  2.员工绩效管理是为了“对下”而非“对上”。一般存在这种认识的企业及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基层员工的控制。也就是说,带有这种认识的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往往在设计绩效考核体系的初衷上或在执行考核体系时,并不是从开发员工绩效的本意出发,而是简单地认为绩效管理其实就是一种对一线员工的约束措施,从而把主管领导脱离与绩效管理范围之外,在实践中出现“只考下级不考上级”或“重考下级轻考上级”等奇怪的现象。

  造成这种状况的无外乎还是认识问题,一种原因是公司决策层包括在绩效管理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力资源部在对待绩效考核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另一种原因是考核执行部门、直线经理和主管在考核过程中,和考核设计者之间沟通不到位,背离了绩效管理的本质所在。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看王健林如何管理11w万达员工

2.员工离岗管理办法

3.怎么写好员工管理制度

4.管理员工的三个境界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

hr频道©YJBYS.com